度过了复杂严峻的2023年,全球经济在2024年将如何发展?
1. 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借款进行配资,投资者可以用较少的资金进行更大规模的交易,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1月4日,联合国发布《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2.7%降至2024年的2.4%。实际上股票配资的公司有哪些,惠誉、经合组织等多家国际机构均下调了2024年全球经济的增速预期,“2024年全球经济发展将放缓”已成共识。
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之际,国内经济也在2024年迎来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央在部署传递出2024年经济工作新动向时,多次强调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全球经济承压,国内经济稳步回升的关键期,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川、浙江6个经济大省再度被委以重任。定调2024年经济发展工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再次明确点名“经济大省”,要求其担起“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的重任。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6个经济大省如何在全球经济增长低预期的2024年,稳住中国经济大局,撑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
对此,多名受访经济学家均认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首要任务是稳定自身经济发展,在稳定自身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同时要敢于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打通经济内循环堵点,激发国内消费潜能。
目前,各经济大省在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均已明确表示要“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并已着手细化做出具体部署。其中“重大项目建设”“激发消费潜力”“布局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等成为各经济大省在2024年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大项目投资是必然选择
占据中国经济近半壁江山的六个省份,如何在2024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稳住自身经济?
从当前来看,2024年开年之际,各经济大省都不约而同地将选择部署重大项目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1月2日,新年的首个2024年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会议》。会上,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明确强调,“重大项目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是我们真正挑起大梁的硬支撑。新的一年全省上下要把‘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充分展现在项目建设上,以高质量项目讲好高质量发展‘硬道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上述会议透露,2024年江苏省安排有重大项目共安排510个,包括实施项目450个、储备项目60个,实施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408亿元。其中,产业项目280个,年度计划投资2166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45个,年度计划投资3156亿元。
不仅是江苏,河南在2024年1月1号印发的《推动2024年第一季度经济“开门红”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要在2024年1月底前分两批印发2024年省重点项目清单,出台2024年重大项目“双百工程”工作方案,遴选100个百亿级投资或未来达到百亿级产值的重大项目,建立“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台账”包保推进机制。
其他经济大省虽暂未公布类似省级重大项目清单,但从目前已公开的信息来看,对大项目投资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
2023年12月中旬,浙江省宣布“千项万亿”工程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万亿元。不久后的2024年1月3日,浙江电视台-中国蓝新闻网在新年伊始之际发表社论《拼投资就是拼经济》。社论指出,“在顺势中有所作为,在逆势中大胆前行,尤其在投资领域,更显决策者的智慧与担当”“2024一起拼,拼投资就是拼经济”。
另据《中国电子报》报道,山东在2023年年底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曾表态称,将在2024年扎实落实稳增长一揽子政策,仅工信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就将谋划实施总投资过万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600个以上。其中,省会城市济南更是将2024年定为“项目深化年”。
更早以前,广东、四川在省级会议上均对大项目投资做了类似规划。
在广州社科院副院长杨再高看来,将大项目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各经济大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一个必然选择。杨再高告诉时代财经,大项目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能够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带动相关行业相关经济发展,对稳定地方经济,市场预期与信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则从项目落实的角度表示,在当前产业创新转型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有的地方的产业链、供应链间的相互衔接与融合,存在不少短板,虽然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大项目似乎不少,但项目的落地开工、达产达效,都不尽人意。各省将大项目以清单形式列出,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统筹组织大项目推进,补短抉优,更有效率有质量地用好投资。
加码数字经济
稳住经济大局后,又该如何撑起经济发展的势头?
杨再高认为,虽然当下国际环境充满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机遇。各经济大省要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在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中,抢占有利位置。
实际上,在202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便被列为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的首位。而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各省经济大省都将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前沿科技等都布局到未来的重要位置,并将其视为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不断加码。
以数字经济而言。根据《山东日报》报道,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增长点,2023年山东省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预计将提升2个百分点、超过47%。
但山东仍选择为未来加码数字经济。2023年12月29日,山东省委、省政府最高规格出台了《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实施“十大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上述两份《意见》提出,未来山东将聚焦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以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为主线,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数字经济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0%。
浙江更是早在2017年开始就将数字经济视为全省“一号工程”。2022年,为进一步推动推动浙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浙江又推出“一号工程”升级版,同年,浙江编制发布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根据白皮书信息,2021年,浙江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7万亿元。浙江提出,要在接下来5年实现新一轮“双倍增”,也就是到2027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和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突破7万亿和1.6万亿元。
实际上,一向被视为产粮食大省的河南,布局未来高新技术产业上也不逞多让。2022年,河南便把5G、千兆宽带、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先手棋”。
2023年,河南又印发了《2023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上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在河南省明确的2024年全省七项重点发展改革“任务清单”中,数字经济也位列其一。
而广东省的数字经济规模更是连续6年全国第一。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得益于各经济大省在数字经济上的布局。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的消息,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50.2 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10.3%,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 GDP 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达到 41.5%,这一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实际上远不止数字经济,在新能源领域、海洋经济、健康科学等领域,各经济大省布局谋化的未来产业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当下,这种高度重叠的产业是否会形成“零和博弈”?
对此,陈鸿宇认为,如果完全不考虑市场需求,政府作为主体盲目投资的话,未来产业的布局当然可能会出现在零和博弈。实际上,目前各经济大省都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有的优势支柱产业,这些优势产业的形成是市场和政府长时间共同配合配置资源的结果,在这一方面省一级政府都积累了相当经验。未来的产业布局也应是各省立足市场需求的选择,再加上国家宏观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不太可能岀现“零和博弈”的局面。
陈鸿宇进一步解释,即便不同省份布局了同一产业,但因固有优势、经济发展程度、地理位置的不同,各省也是处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也可能面向不同的细分目标市场。
激发消费潜力
除了大项目投资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外,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看来,国外经济颓势之下,各经济大省还要敢于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立足国内大市场,打通堵点,激发潜力,积极开展经济内循环。在保持经济增速稳定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向以消费、内需为基础的消费拉动模式转型。
实际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国内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时就曾指出,当前国内经济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因此,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也自然成了各经济大省在2024年经济工作任务中的重点。
山东省在省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提到,2024年在扩大有效需求上塑造新优势。加快汽车消费扩容,促进家居消费升级,深挖养老消费潜力,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拓展互联网消费空间,提升文旅消费水平。要抓实抓细消费潜力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新型消费、载体升级和消费下沉要有新起色。
而河南省年初印发的《2024年第一季度经济“开门红”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17条经济利好政策,有7条涉及提振消费。其中既包括汽车、房地产、电子家电等直接地硬件补贴,也有设立便民临时市场、提高消费贷、组织省外游客来豫旅游专列等软性措施。
广东则在2023年9月便印发了《广东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其涉及从支持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优化广深汽车限购政策,大力培育“百年老店”,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等8个方面的27项具体举措。
2023年12月底,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又出台《强监管,促消费》10条措施,聚焦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衣食住行”等重点商品、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认真组织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有力打击市场监管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还联合港澳研制、公布、实施高质量“湾区标准”,推进“湾区认证”。针对新型消费模式,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发布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进一步深化了粤港澳消费维权合作。
挑大梁要先稳住自身
“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首要任务是必须稳住自身的经济”,陈鸿宇认为,当前市场存在将经济大省挑大梁误解为经济增速大干快上。实际上,在当前国内外局势下,挑大梁首要任务是必须稳住自身的经济。
陈鸿宇指出,除了稳住经济增速之外,各经济大省还必须稳住就业和收入、稳住投资、稳住预期,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夯实基础。这样才能在全球经济较为颓势的情况下,稳住中国大局,撑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
从过往数据来看,六个经济大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毫无疑问发挥了“顶梁柱”作用。
最新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各省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GDP总量达91.3万亿,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分列地区经济总量前六,GDP总和达40.78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约44.7%。
杨再高同样认为,从各经济大省占全国经济和人口的比重来看,只有各经济大省自身的经济保持稳定,全国经济与就业才能稳住,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才能巩固。此外,鉴于经济大省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稳定经济大省,对国家财政收入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而财政稳定才能在复杂局势下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
实际上,根据2022年8月16日,国务院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透露的消息,六省的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国4成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就业,六省进出口和利用外资都接近全国的6成。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6成。此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2年末,六省人口超过5.6亿,占全国人口比重接近40%。